更新时间:2025-08-21 04:02:31
25.3.25于小西天 5.5/10 三星是我剔除个人偏好的最大尊重,打及格分,在于人物和情节勉强还能自洽。两分则是本分。 ps.打分这件事不仅主观性极强,而且不同时期的差异太大,必须要不断修正,但不同影片又势必在特定的背景下观看,因此想公正地列出光谱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因此本来想和泰坦尼克号或钢琴家做一对比的,但又觉得没有必要了。 一句话概括,在最好的场馆最好的位置(c位)浪费了两个小时,内心毫无波澜。很认同用户pythia评价-七宝楼台。 先前被安利过无数次的电影,设定和主题(乐手,艺术,理想,孤独…)等都认为很合胃口。明明是期待最高的一部,但即便在看了天堂电影院后预期降低,还是颇为失望。 只此对商业片和传统剧情片的排异程度达到顶峰。从此彻底避雷:套路剧情片、好莱坞商业片、豆瓣多人9+… 不仅完全无法打动我,连代入角色、入戏都不可能,明明知道那是泪点还是毫无感觉,已经对此类影片的内容彻底产生抗体了,生理性的排异反应。 如果不抱预期或那么严苛的要求,或许会打稍高一点,但这种打分毫无意义,且这种片就不应该现在看!很多片只适合中学时期看,过了一定的年龄后就必然无法共鸣了。 具体吐槽: 一切顽固的习俗性的都应当清除,一切强迫性的手段都应该抛去。 本片一股商业片好莱坞味,完全看不出欧洲的味道,甚至用的也是英文和英美演员。(当然,不是对英美有什么不良偏见) 以下是通病,不针对本片。 脸谱化的人物形象,镜头语言充满引导性,剪辑过快打破时间的自然流动节奏、景框限制人们的注意力、画外音和煽情音乐带动节奏、一水的面部特写。 套路式僵化的情节,充满戏剧化的巧合和设计感的冲突。简直不能再俗套了:出身贫寒却天赋异禀、一夜逆袭、一见钟情邂逅爱情…该有的一个不少,但没有一个是真正必然且合理的。 宏大叙事导致失真。对话完全不自然,作者写好的说教而非角色本人的口吻。 总之,看到的不是情感的真实流露而是生硬的设计,不是观众主动发现而是导演强行塞给观众。 结尾说教味过重,就当作文本来分析吧,有限的确定性和无限的…不说了,说到底就是保守主义。实际上这个人物可以塑造得更好的,像涅朵奇卡和树上的男爵。 1900当然可以解读,但在剧情烂透的情况下没有必要。 演员一看就没吹过号、老明星实在令人出戏。 ps不明白场内为何有人抽泣,仿佛我的心是铁石做的,是否还应当受一番道德谴责? 先写这么多2025.3.25 双重的假就更不能容忍了,一方面情节本身失真和不合理,另一方面还强装出情感的表达,简直是睁眼说瞎话、虚假的浪漫情怀式自嗨。当然,有时候会存在一重的真和一重的假,要么是技法和情感不匹配,要么是只有技法却情感空洞。 塔可夫斯基所说,当代电影内部有几种发展趋势,纪实性趋势最吸引人并不是偶然的。它如此重要,蕴含如此多的潜能,以至于大家纷纷效仿。然而真正的纪实与记录,并不是手持摇晃的摄像机(有的摄像师甚至不调准焦距)或其他类似的把戏。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拍摄,而在于传达事件发展具体而独一无二的形态。不少影片看似拍得随意,但其雕琢与做作一点也不比象征贫乏的伪诗电影少:二者都缺乏被拍摄客体的具体的生活与情感内容。 其他 想当初两个月前刚接触电影的时候,几乎是来者不拒,每部电影都想发现新大陆那样收获颇丰。 反思一下,为什么最近总是失望,很少有看完整场不入戏且忿忿离场的情况。为什么口味越来越挑剔,像个冷面的批评家一样。难道是失去了包容和理解的心了吗?在不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,必然会做出一定的评判,而我只能相信当下的所思所感。 外界/现场反应: 不明白场内为何有人抽泣,仿佛我的心是铁石做的,是否还应当受一番道德谴责?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竹林精舍的第一次结集
下一篇:电影《东极岛》:“被看见”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