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影视动态 > 正文内容

无法言说的孤独|《雷诺阿》导演手记

本文节选自《雷诺阿》官方PressKit

文:早川千绘

译:sharon

我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,是希望能拍出一部比其他任何作品都更能震撼我自身心灵的作品。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,是我个人少年时期的经历——那时我正值易感的年纪,与身患癌症、最终离世的父亲一同生活。

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,她定期前往医院探望住院的父亲,在父亲走向生命终点的过程中,内心对他怀抱着各种复杂的情感。

虽然故事的外在情节和环境纯属虚构,但那种模糊的恐惧与内疚感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以及对杰出艺术作品的纯真敬畏,都源自于我年少时的真实情感体验。对死亡的渴望、对肉体温暖或关爱的渴求、对来世的迷恋……在这部作品中,我旨在表达这些孩童内心自然涌现的情感波动。同时,通过女孩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周遭人物的互动,我也试图探讨一个核心问题:人,真的能完全理解他人的痛苦吗?

《雷诺阿》剧照

故事中的三位核心家庭成员,每个人都背负着恐惧、孤寂与焦躁的情绪。由于在家庭内部无法获得慰藉,每个成员都在向外寻求某种陪伴。家庭,并不总是能提供我们所需的支持。即使生活在一个屋檐下,孤独感依然存在,有时家人甚至会彼此伤害。这个故事,献给所有可能在家庭中感到孤独的人,包括过去的我自己。

而我之所以选择现在讲述这个故事,是因为我组建了新的家庭,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,这使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过去。倘若我在二十多岁时尝试创作这个故事,它可能会更加悲凉而自我。

如今,当我接近自己童年时父母的年纪,我能深切体会到父亲在无法向家人敞开心扉时所承受的那种孤独,以及母亲在无力控制自身情绪时所经历的孤寂。我感到自己现在终于有能力,以同情的眼光看待那个被焦虑和孤独萦绕的年轻自我,并能以悲悯之心描绘出人类的不完美和种种无常之举。

《雷诺阿》剧照

此外,通过这部电影,我还想探索一个问题:“你能否真正理解他人的痛苦?”年少时,在父亲遭受癌症折磨之际,我未能温柔待他。当他恐惧死亡、身体被疼痛摧残时,坐在他身旁的我,心里想的却是晚上要看什么电视节目。当得知父亲时日无多时,我竟幻想着人们会因我失去父亲而对我格外友善。即使父亲已濒临死亡,我仍自我陶醉地扮演着自己悲剧故事中的女主角。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天生缺乏某些重要的情感。在此后的多年里,我深陷于对父亲临终时未能表现出足够同理心的自责与内疚之中。

对我而言,每个人的不幸、痛苦和悲伤,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课题。我认为,即使是在自己的家庭内部,人也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同身受他人的遭遇。这或许是一个残酷却显而易见的真相。

然而,当我意识到,在父亲去世后那段充满矛盾的岁月里,我其实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着对他的爱时,我依然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。通过《雷诺阿》中的年轻女主角以及她周围的人,我想描绘那种唯有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才能萌生的希望。

《雷诺阿》剧照

关于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87年

将故事设定在1987年的主要原因,是那一年我和11岁的主人公同龄。但选择这个时代作为背景,还有更深层的含义。

在1980年代后半期,日本正处于经济泡沫的顶峰,几年之后泡沫便告破灭。日本企业大肆收购海外公司,人们沉醉于奢华的生活。然而,就在日本沉浸于这种虚幻繁荣的同时,核心小家庭模式变得愈发普遍,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日益淡薄。那是一个人们心中普遍弥漫着莫名空虚感的时代。

我希望能在这个充斥着享乐主义与空虚感的社会图景之下,描绘一个家庭的个体故事,并展现人类个体在渺小与脆弱中依然保有的那份珍贵人性。

《雷诺阿》剧照

关于片名《雷诺阿》

童年时,我被皮埃尔-奥古斯特·雷诺阿的画作《小艾琳》(Little Irène)深深吸引,父亲曾买过一幅复制品送给我——这段个人轶事被融入了电影中。就像当年的我一样,故事中的主人公Fuki也缠着父亲买雷诺阿的复制画。因此,我想将这部电影命名为《雷诺阿》。片名与这幅画作或雷诺阿这位艺术家的关联,也仅限于此。

在伟大的印象派画家中,雷诺阿在日本尤其受欢迎。在1980年代,他的画作复制品装饰着许多家庭的墙壁。这些复制品象征着当时日本对西方的仰慕以及渴望“追赶”的心态。

《雷诺阿》剧照

关于国际合拍的原因

在我的首部长片《岁月自珍》中,我有幸与杰出的艺术伙伴合作,包括常驻新加坡的摄影指导浦田秀夫(Hideho Urata)、剪辑师安妮·克洛茨(Anne Klotz)以及音乐家雷米·布巴尔(Rémi Boubal),后两位常驻巴黎。我强烈渴望能在这部新作中再次与他们合作。

《雷诺阿》剧照


©《雷诺阿》(Renoir, 2025) 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

上一篇:黎明前的關係

下一篇:问君西游何时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