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08-25 04:02:53
不管是看一个人还是看一个国家,只有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、远一些,把某一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,才会真正切切地让人感受到——我已经不一样了,我们已经不一样了。
临近九三阅兵,《蛟龙行动(特别版)》此刻在电影院的重现,对于没法现场看阅兵的朋友们来说,也可以算作一份补充影像资料。
如果说《南京照相馆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,那么《蛟龙行动(特别版)》展现的就是今天的强大与底气。
《蛟龙行动》肩负着延续“行动系列”荣光的期待,同时也以“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电影”的身份踏入市场。10亿级的投资、IMAX全景拍摄、真实潜艇实景加CG特效,这些元素无一不昭示着:这是一部志在扩展国产战争片边界的尝试。
今年春节时,因为各方面不同的声音与它擦肩而过。
那么这次重返影院的特别版,特别在哪里?
这次发现,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帧率升级到了48帧。
林超贤的动作片一贯有几个关键词:写实、残酷、极限。七年前的《红海行动》让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真切感受到战争的血肉模样——子弹呼啸、伤口撕裂、血浆喷涌,那种贴近真实的冷酷让人印象深刻。而到了《蛟龙行动》,这种执念被进一步推到极致:他不再满足于地面战斗,而是把战场转移到海底。
潜艇战从来是最考验导演调度的类型:空间狭小、视野有限、信息极度不对称,电影需要用听觉与节奏来制造紧张感。《蛟龙行动》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成功的。声呐滴答声与呼吸声交替,那种安静到令人窒息的等待,足以让观众的心脏和银幕上的水压一起收紧。
虽然之前在切片上看过一些场景设计,但是真正坐进影院,被深海的暗流与爆炸的轰鸣包裹,感受完全不同。
在许多专业术语的旁边,也会增加注释,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我来说很友好,可以快速了解剧情的前提。
此外,而在特别版当中,对于蛟龙小队的兄弟情和心理线索做了更清晰的梳理。
当然,第一次展现新力量,势必要有所取舍。《蛟龙行动》是值得尊敬的,它把“硬”做到了极致,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,它也有些“硬”过了头,在感受到银幕上冷硬的金属质感与呼之欲出的紧迫感时,内心既有久违的震撼,也难以回避一种复杂的遗憾;它少了一些不显山露水,而是能让观众暗自落泪的段落。
我想这或许电影工业做大做强、探索边界的过程中一条必经之路。
对于个体来说也是如此,我们依然渴望着人与人,情感与情感之间的某种频率,它和声呐一样,不断寻找着能够识别的共振——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测算。
但是在表达自我,袒露柔软之前,武装与边界是必不可少的。
无论如何,《蛟龙行动》是国产电影里值得尊敬的一次实验:要保障动作大片的奇观,要有浪漫主义式的近未来想想,要有效地传播价值,还要延续“行动系列”的品牌。它在类型片的尝试上往前多走了几步,便在叙事上有所取舍。
它第一次真正把潜艇战搬上国内的大银幕,并且在工业水准上做到了逼近国际水准;它试图在硬核战争与柔软情谊之间找到平衡,虽然不够圆满,但至少迈出了勇敢的一步。
假如说电影这款媒介在当代有什么使命,那其中一项一定是——去拍观众自己看不见的东西。
在军事领域,潜艇就是那种看不见却存在的力量。当然,它们也不会出现在阅兵场,或在新闻镜头面前列阵,却在我们看不见的深海里默默守护。
《蛟龙行动》是一次影院里的“深海体验”。当你跟随镜头下潜,听见声呐滴答,看到舱体震动时,你会意识到: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人,正在用这样的方式守护我们熟悉的日常。
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,胸腔像是刚从海水中浮上来一样,沉重、绷紧,但随之而来的,是一种莫名的安稳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循环地狱与被湮灭的反抗史
下一篇:在原作基础上的升华